全球报道:《摩诃止观》| 此三地皆不出观而断见惑


(资料图)

知是空华·即无轮转

欢迎关注祖道影

圆觉汝大智,黙然无言说。

离却一切相,是入不二门。

——祖道影

《摩诃止观》

[隋]智者大师

《摩诃止观》是智顗晚年最为成熟的止观著述,从全书恢宏博大的体系来看,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学导论和禅学巨著。“摩诃”,意为大,指智顗所著渐次、不定、圆顿三大止观著作中最高阶段的《圆顿止观》,所以《摩诃止观》也称作《大止观》。“止观”,从狭义上说,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。

卷第六上

旧云。三地断见。或言四地断见。或言六地断思尽。或言七地断思尽。今核此语。若云三地四地皆断见者。此师不解通教义。何者。三乘共位同入无间三昧。不出入观而断见。那忽用三地四地皆断见耶。若但取第三地断见者。第四地应断思。若但取第四地断见者。第三地应未断见。若用两地断见为出入观为不出入观。若不出入观则无两地。若出入观非断见位。人师救云。经说如此。此师不解经意。今言。经借别义显通耳。别见义长论三地四地。通见义短不出入观。然名可借别义必依通。若作不入出观释者。若言三地者据断见初。言四地者据断见后。皆不出观。例如第十六心或言是见道。或言是思道。言借别名名通位者。外凡三贤是干慧地。而名为十信。内凡四善根是性地。而名为十住十行十回向。八人见地是须陀洹。而名为初欢喜地也。薄地是斯陀含。斯陀含有向有果。立向为离垢地。立果为明地。离欲地是阿那含。阿那含有向有果。立向为炎地。立果为难胜地。已办地是阿罗汉。阿罗汉有向有果。立向为现前地。立果为远行地。辟支佛位立为不动地。菩萨地立为善慧地。或以菩萨地后心为法云地。或以佛地为法云地。 大品云。十地菩萨为如佛。得作此释也。若借此别名判三人通位者。则初地断见惑。二地断欲界一两品思。三地断六品思。四地断七八品思。五地断九品思。六地断七十一品思。七地断七十二品思。八地已上侵习断无知等。例前可知云云。 四借别名名通家菩萨位者。干慧是外凡。性地是内凡。八人为初地。十五心为二地。十六心为三地。此三地皆不出观而断见惑。四忍为初地。四智为二地。四比忍为三地。四比智为四地。此四地皆不出观而断见惑。如此释者岂与旧同云云。 薄即五地断六品思。离欲即六地断九品思。已办即七地断色无色思尽。支佛即八地。乃至佛地断习无知。例前云云。 旧云。六地断思尽齐罗汉。或用仁王经七地齐罗汉。但六地名离欲。止离欲界九品。秖可与阿那含齐。纵令带果行向。犹有非想第九品在。亦不得与罗汉齐。若七地是已办就果可尔。向来属果则初禅初品已属七地。尔时得名已办。今若取释义便者。约十度明义。以第六般若入空之慧。断惑尽与罗汉齐。第七方便般若出假化用。此名目为便。若取七地齐罗汉。约诸地对果向。七地正与第四果齐。此皆一往相主对。经论不定。复须斟酌。不可苟执云云。 问。三乘共断其义已显。用何为据。更独开菩萨地耶。答。大论判三处焦炷。则有三种菩萨断惑。干慧是伏惑。尚得为初炎。今取八人真断为初炎。有何不可云云。 又大品明十地菩萨为如佛。既明后地邻极。岂得无中地无初地耶。据此而推。更独开菩萨十地何咎。若无十地者。经不应言菩萨修治地业从初地至十地。地地各有如干法门云云。 又大论云。干慧地于菩萨法是伏忍。性地于菩萨法是柔顺忍。八人地于菩萨是无生忍。见地于菩萨是无生忍果。薄地于菩萨名离欲清净。离欲地于菩萨名游戏神通。已办地于声闻名佛地。于菩萨是无生法忍。故大品云。须陀洹若智若断。是菩萨无生法忍。乃至支佛若智若断。是菩萨无生法忍。如此论者。已自别约菩萨。今准此作义复有何咎。 问。欲界亦断九品。何意判果多。答。如险处多难多须城壁。从界多难多果休息也。若尔从界散多须多立禅。答。欲界非定地不得立禅。无漏缘通得立果。 问。三乘入智断既齐。何故二乘名智断菩萨名法忍。答。忍因智果。故十五心名忍。十六心名智。又二乘取证宜判智断。菩萨望佛犹居因。但受忍名。又菩萨一品思尽。即一分自在生。故品品死品品生。能忍生死劳苦不入涅槃故名忍。若就别教明破思假位者。初破见正入初住。从二住至七住破于思假。欲细分品秩判诸住位。准前可知。从八九十住正是侵习。十行是正出假位。不复关前也云云。 若就圆教破思假位者。初破见假正是初信。从第二信至第七信是破思假。欲细分品秩以对诸信。准前可知。八信至十信断习尽。华严云。初发心时正习一时俱尽无有余。界外正习未尽。此乃界内正习尽耳。华严云。初发心已过于牟尼。即此义也。云何过。正习俱尽。能八相作佛。此则齐矣。又三观圆修。此则过胜也。若尔。亦应有声闻过于菩萨。然以佛道声闻灼然过菩萨。

往期推荐

关键词:

编辑: MO
上一篇:
下一篇: